有傳產業主(註1)提到產品遭到客訴,客戶不但要求退貨,還要求補償因斷貨造成的生意損失。而公司半年前為了改善品質,也將在生產線下的品管課升級為品保部,為什麼還出現品質異常問題?
這公司的「品保部」全名叫「品質保證部」,如果有客訴事件發生,就由品保部負責處理。因為大小客訴事件不斷,一有客訴老闆就罵品保部經理,怎麼沒把品質顧好?造成品保部同仁士氣低落,離職率高過其他部門甚多。
品保部如何確保產品品質?
我們來看看品保部如何運作。首先,產品不是品保部設計、製造,所使用的原料也不是品保部購買,品保部唯一可以做的好像就是檢驗。所以從物料進倉庫前,要由品保部做進料檢驗。產品做好後要出工廠到進倉庫前,要做成品出廠檢驗。產品出貨到客戶前,又要做出貨前檢驗。可是人力不足,沒辦法做100% 全檢。
還好早有專家,用統計學的方法,算出各種批量如何抽樣,和顧客訂定允收標準。(老闆心裡想,什麼信心水準?什麼允收標準?反正品保的規則都是很有學問的,都是統計學發展出來的。照聽照做,客人買單就好。)因此,品保部就訂了各種檢驗的抽樣計畫,什麼抽樣比例,0收1退、1收2退的。如果品保部抽驗結果不符合允收標準,就判退。退給誰?原物料就退回供應商,成品就退回工廠。出貨前抽檢不符合,就退給倉庫。然後呢?那些通過抽樣檢驗達到允收標準的產品就沒事了嗎?
只靠品保部檢驗來保證品質,常常發生生產部門與品保部門間的爭執,為規格、為量測方法、為量測結果爭論不休。或上演警察抓小偷的戲碼,就賭賭看會不會被抓到。或是怕大量產品的報廢或重工,由上層指示放寬檢驗標準特採。一旦放寬標準,品質就容易每下愈況,客訴就很難避免了。
品保部只好將抽驗結果、異常項目、客訴事件…等等等,整理成資料,定期與相關部門開會、檢討改善。會議長又無共識,各說各話;或是出了不痛不癢的8D報告,先給客服擋一擋。
我們再想想,品保部的檢驗無法改變生產(作業)結果,也就是說在檢驗前,產品或所購買的物料的品質已經決定,品保部的檢驗,只能避免大災難所造成的品質異常的批量產品,漏出公司到顧客手上。所以,要改善品質絕對不能“只”仰賴品保部的檢驗。
我們要如何確保產品品質?
產品品質要由有能力掌控、或改變由原料 (輸入,Inputs) 經過生產製程 (Processes) 到成品 (輸出,Outputs)(註2),的單位或個人來達成。當然,產品的設計開發更是基本,不良的設計可能造成大量的品質異常或增加製造成本。如果我們將幾個常常聽到的口號也好、標語也罷,落實到產線上。例如:顧客永遠是對的、顧客是神、下一個接收者就是顧客、永遠不流出不良品到顧客手上。然後將流程適當的切割成幾個步驟,把每個步驟的輸入標準 (也就是上一步驟的輸出)、作業標準、和輸出標準 (也就是下一步驟的輸入) 定義清楚,也有適當的判定方法,讓產線上的作業人員、製程、設備工程人員確實依標準執行,並賦予上述同仁的品質確保任務及責任,定期檢討改善。當異常狀況發生時,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如何依任務及作業規範處理,不是為了趕產量,而將品質確保的責任推給品保部門,這是比較理想確保產品品質的方式。
品保部要做什麼?
品保部除了持續執行各項檢驗工作外,可以做的事有:1.建全公司品質管理制度。2.建立各項量測的客觀標準。3.執行公司品質認知的教育訓練。4.導入適當的管理工具 (例如SPC,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, 統計製程管控)。5.推行品質改善專案。6.擔任老闆的品質管理的智囊。
有些公司為了降低成本,要盡量減少間接人員(註3)的數量。於是就要求降低品保部門的人力,將品保部門和生產部門人數比做為KPI(註4),這是一件很弔詭的事。品保人力會多到讓高層主管感到成本壓力,通常是因為品質不好,然後一步一步增加的(羅馬非一日造成的)。而會逐步增加品保人力,表示之前因為品質不良,想靠增加品保人力來改善品質。也就是把品保部做為品質保證的負責單位,就是前面提到的不當安排。而且增加人力並無濟於品質改善,現在要求把品保人力降低,更不可能改善品質。除非將這個不當的指派修正,讓實際將原物料經由製造程序做成產品型態的單位及個人負責品質,才能有效改善品質並降低品保人力。
註1:文章內容為一般性案例,非針對特定公司或個人。若有類似情形需要進一步討論,歡迎聯絡作者。
註2:我們把輸入的供應者考慮進來,就是Suppliers;再把輸出的接受者考慮進來,就是顧客Customers。這就構成六標準差中很重要的SIPOC檢討分析流程改善的架構。
註3:間接人員,公司內不直接從事生產活動的員工。如:部門主管、採購人員、品保人員…等。
註4:KPI, Key Performance Index。重要(關鍵)表現指標,用來評估個人或單位的績效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