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狀況描述:

        壯志凌雲公司(註)是一家模具加工公司,因價格合理,所以近來業務持續成長。老闆一方面感到高興,一方有點擔心。以前業務量不大時,問題都可以靠老闆或主管當場指示解決,當業務成長後,必須提高效率才可以應付客戶的需求。可是要求大家要改善,也建立提案獎勵制度,現場還是沒有動靜。找了幾個幹部了解狀況,他們都說不知道要改善什麼?或是不知道要如何改善?

 

是什麼引發改善的動機?

 

第一項會引發改善動機的是:發生了問題,我們要想辦法解決問題。

 

第二種狀況是希望能更好,也就是追求卓越。

 

第三種情形是對未來的擔憂:如果某樣關鍵材料短缺要怎麼辦?如果有新的產品取代了我們現有明星產品怎麼辦?如果…等等。

 

        另外還有追求夢想、創新等,都會引發改善的動機。

 

        我們先將聚焦在第一發生問題,和第二項追求卓越上。

為什麼員工不知道要改善什麼?

 

        雖然有那麼多的因素可以引起改善的動機,也有獎勵制度鼓勵大家提出改善建議,為什麼員工還是不知道要改什麼?有以下幾種可能原因:

 

1. 員工不覺得有問題,做了那麼久這個現象一直存在,也都活得好好的。

2. 員工認為已經做到最好了,沒有可能再改善了。

3. 沒有訂定明確目標,或是訂了目標也沒看到老闆檢討目前的進度。

4. 資訊不足,主管和員工無法判斷現有的表現是否和預期目標契合。

5. 收集了一些資訊,但是沒有善用資訊。(沒檢視、缺乏分析、警覺性不足、缺乏技術、沒有經驗、沒有防範機制或缺乏制度化作業)

6. 權責不明、或權責區分太細。

7. 想改善,但不知如何做起。缺乏問題分析與改善的技巧。

8. 試圖掩蓋問題;怕被責備;怕增加負擔。

9. 授權不足,大家等待指示;主管太忙,無暇顧及改善;公司制度及文化的影響。…

 

我們可以怎麼做?

 

        綜合以上各可能原因,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做:

第一要讓大家有需要改善的認知;再來要讓大家有執行改善的方法及技巧;最後要讓員工有改善的意願。

 

        認知:讓員工知道我們要改善的方向,我們現在做得怎樣,什麼時候該做到什麼程度。所以要訂定明確的目標,上從公司、部門,下到個人都要設立目標。目標要包含:是什麼(項目),要多少(可度量),什麼時候要完成,並依計畫追蹤進度及適時調整。在這裡要注意目標的一致性,不要造成個人目標和部門目標衝突,或部門目標之間的衝突。再次檢視組織與個人權責,必要時重新調整,減少三不管地帶,提昇大家對問題的敏感度。

 

        方法及技巧:可以安排教育訓練,讓員工提升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能力;遇到問題如何找真因與根因 (root causes);可以運用腦力激盪、五個為什麼 (5-why)、QC Story、心智圖法…等技巧,配合自身的專業與常識,從簡單的問題開始,練習運用所學的方法,熟練後就可以解決更大的問題。

 

        意願:有了改善的目標,及改善的方法和技巧,就沒有藉口說不知要改善什麼,也沒有藉口說不會做。但是如果員工態度消極,成果也會不理想。這可從「蘿蔔和棍子」兩方面著手。一方面將員工績效與目標結合,一方面訂定獎勵措施,獎勵提案改善。老闆或主管的關心,也可以提高員工的意願。可以用「專案管理」的方式定期檢討,確認改善措施的有效性與落實度,並適時提出指示。主管適度授權,讓員工有發揮空間,也可以提升員工的意願。

 

        改善要落實到公司全體上下都參與,在公司內形成文化,這樣才能有持續的成果。

 

註:文章內容為一般性案例,非針對特定公司或個人。若有類似情形需要進一步討論,歡迎聯絡作者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riesJazzSax 的頭像
    AriesJazzSax

    Aries 的感性與理性

    AriesJazzS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