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問題描述:

        有不少中小企業或是傳統產業(註1)的業主問到:以前自己一個人,身兼數職,頂多請一、兩個人幫忙。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決定就去做,也沒什麼問題。不會的、沒做過的事,自己想想摸索個一、兩次也行的通,生意也一個接一個的做。現在擴充規模多請了十幾個人來應付日益增加的生意,怎麼大家都在等,非要我下命令才能做事。和我創業的時候差真多,一個個都成不了事,真是一代不如一代。有朋友說我們工廠沒制度,才會變成這樣。

 

真的是這樣嗎?我又要如何建立制度?

 

        首先,我們來看一下,什麼叫做沒有制度的公司?什麼又叫做有制度的公司?如同問題描述中所說的,如果凡事都要由老闆個人或是高階主管說了才算數,而且每次類似的情況,指示也不一定相同。這種隨老闆當時心情所做的決定,讓員工感覺沒有什麼規則或摸不著邏輯,這就是沒有制度。有些公司雖然有ISO的認證,公司該有的文件一樣也不缺。但是官大學問大,老闆常常不遵照SOP行事,隨老闆心情而定,這也是沒有制度的公司。因為員工無法做判斷什麼才是老闆的喜好,所以就把事情放著,免得做白工。反之,如果日常的作業都有個標準流程,員工知道要做什麼、怎麼做。即使因分層負責,要上級主管核決,也是從員工的提案中選擇或修改,大家不用揣摩上意,相對來講這就是有制度的公司。

 

如何建立制度:

 

        了解差異後,我們再討論如何建立制度。我們可以從1.畫流程圖開始,然後2.找出流程中需要做判斷的步驟及事項,3.訂定判斷標準,4.決定各步驟由誰來執行,5.建立監督機制,6.改善流程及效率,一步一步建立制度。

 

        例如:公司要買原、物料。基本流程可以是:提出採購需求→到市場找到合適貨源→談好採購條件→採購→貨到驗收付款。

 

        不論是否被認為有制度或制度不全的公司,基本流程大致一樣。但是,什麼時候該提採購需求?需求量要多少?跟誰買?供應商有哪些條件?價格如何決定?交期如何決定?付款條件?商品驗收有沒有標準?誰驗收?驗收時發現問題如何處理?如果這些問題都要問老闆才有答案,或是每次要買原料時才問老闆,這就是缺乏制度的結果。初期公司小,老闆還可以隨機應變,但公司規模大了以後,各式各樣的決策要處理,分身乏術之下,決策品質會出問題。況且老闆要做更大更深遠的決策,不應該被綁在許多的行政程序上。

 

        如以上例子,找出流程中需求做判斷的步驟及事項後,公司要進行第3.訂定判斷的標準及4.決定各步驟由誰來執行。將以上各問題訂定判斷的準則、適用的時機及負責執行的單位或個人,然後要求公司同仁依照此流程及規定執行。當公司的重要活動都依照上述的做法建立流程及標準,並且大家都遵守執行,我們可以說這公司已經是有制度的公司了。

 

        在建立制度的過程中,碰到最大的障礙往往是老闆本身。如上述的例子,老闆可能因為:怕採購人員向供應商收回扣、覺得東西買貴了、跑流程太慢了、員工能力不足,又走回一切自己來的階段。所以,5.適當的監督機制是必要的,有些公司會把監督機制建立在流程中,讓流程能以「自我運行」的方式運作。另外,流程通常會牽涉到不同部門,或是不同的負責人。部門間的協調非常重要,剛開始因為機制可能還不成熟,或是有些模糊地帶。如果部門間無法自行協調,可能會互推或是讓事情放著,不知如何處理。所以公司要有6.改善的機制,在適當的時機檢討流程運作是否問題?效率是否受影響?找出問題的癥結。另外,很重要的一點,如果有些流程會有交互影響,就要一起考慮,不要只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,徹底解決。如果員工能力不足,安排教育訓練、或召募新血。減少三不管地帶,排解衝突。不要因為過程中有些不順,而放棄建立制度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制度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iesJazzS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