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   公司開完年度會議後訂了幾個新的KPI,定期檢討。很另人興奮的是,新的年度開始,這幾個新的KPI都有進步。高階主管聽取各單位主管報告進度,也很滿意。但是這是真的改善嗎?

 

        曾經看過幾個案例,雖然KPI數字變好了,但是實際狀況並未改善。

 

        案例一:公司為了提高製造良率,將良率目標提高3%。結果各廠廠長的作法是先檢討規格,看看規格能不能放寬。先把比較不容易發現的項目放寬,挑戰顧客的敏感度,這樣一下子就把良率提升了近2%。當然訂定合理的規格是重要的,但是這規格並不是新訂的,輕易放寬規格並不是正途。原來是希望藉由提升製造品質,進而提高良率的目的被扭曲了。短期顧客可能沒發現,但長期下來客訴案件增加,客服成本增加,也影響商譽。

 

        案例二:公司幾個新產品上市的時間拖太長,而失去先機。檢討後發現,新產品從開發到量產,設計變更的次數太多,是主因之一。以致於拉長了上市時間,成本也過高。所以就訂了個KPI,叫做「第一次就做對的成功率」,要求開發部門要想辦法第一次設計就要好,不要一直改設計。結果開發部的工程師,在設計轉移到工廠後,就不再做設計變更,即使工廠因設計因素製造困難,或良率過低。設計變更的次數降下來了,但是並未因此縮短上市時間或降低成本。

 

        CEO可以做些什麼?看到了 KPI 進步了,固然值得高興。在嘉獎有功人員的同時,也要了解到底做了什麼事、改變了什麼,才讓 KPI 數字變好。只有真正的改善,才是長期穩固的進步。如果獎勵了虛偽浮華的表面數字,不僅傷害了腳踏實地的員工,而且毀壞了企業文化,公司也就岌岌可危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kpi 改善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iesJazzS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