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     『台灣連鎖咖啡店龍頭星巴克,以考量營運成本為由,自2/22起調漲29款飲品售價,調整後一杯飲品價格上漲5至20元,整體平均漲幅8%。有人分析說牛乳沒漲,咖啡豆期貨價格甚至是走低的,星巴克憑什麼漲價?漲價後有部分飲料比日本、德國還貴,就有網友發起「拒喝」行動。』

 

看到這則消息,有幾點看法分享:

 

1. 台灣消費者很奇怪,每天喊薪資凍漲快活不下去了,可是又希望物價不要漲,最好是越來越便宜。如果物價越來越便宜,如何調漲薪資?這不是很矛盾?

 

2. 商品漲價都有店家的考量,至於是基於什麼理由,店家基本上並不需要、也沒有義務對消費者說明,有也是拿個大家聽得懂的或是簡單的理由。就如這次的「考量營運成本」,至於是哪些成本項目,從新聞來源並無法知道。那些說漲價不合理的人,並不能強制店家不漲價。

 

3. 商品漲價,店家要考慮的是,是否會降低營收及獲利。這就要從顧客屬性來分析:星巴克主要客源對價格敏感度高嗎?減少的顧客消費金額,可以用漲價的部分來彌補嗎?這完全是市場法則。除非牽扯到特許、公共事務、政策性事業等,否則價格完全由市場機制決定。

 

        顧客屬性:有一群顧客會覺得只是喝咖啡,便利商店買的咖啡也差不多,這群顧客就會受漲價的影響,減少或因此不在星巴克消費。另外有一群顧客認為星巴克的咖啡和其他地方的咖啡不同;或者就是喜歡到星巴克喝咖啡,享受店裡的氣氛;或者拿著有星巴克商標杯子的咖啡,有種特殊的享受感,(如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說的:台灣人買星巴克代表潮、代表地位,「走在路上都有風,所以再貴也會有市場。」) 那漲價對這群顧客就沒有太大的影響。

 

        這就取決於店家建立怎樣的品牌形象。如果店家標榜的是經濟實惠,漲價後就失去這樣的形象,顧客會找更便宜的商品替代,因此店家就會選擇不漲價。後進者如果要進入這樣的市場,就只能削價競爭。顯然星巴克不是這樣的品牌,所以敢提漲價。

這讓人聯想到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之爭:百事可樂曾經做過消費者盲目測試,將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倒入兩個一樣的杯子,在街上讓消費者試喝,並問哪一杯可樂比較好喝,結果百事可樂勝出。另外,貝勒醫學院(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)研究人員也做過類似實驗,六十七名受試者進行測試,蒙上眼罩時,全部的人都說百事可樂比較好喝,但在拿下眼罩後,看到可樂的品牌再進行一次實驗,卻有約75%的人轉而表示可口可樂比較好喝。也就是說可口可樂品牌形象,並不是只建立在口感上,還有其他聯想,如:歡樂派對的氣氛、清涼消暑、工作後的放鬆、忘卻煩惱‧‧‧等。

 

        所以在建立品牌時,我們要考慮到價格以外的差異化,不要只以比別人便宜。如果以價格做為和其他品牌的差異,這樣就會陷入價格競爭,最後只能靠降低成本來生存。

 

        4. 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,調漲後增加的營收怎麼分配?有多少是進到店家員工的口袋?有多少是進到上游廠商 (供應商) 員工的口袋?這比例越高,對台灣受薪階級勞工的實質薪資提升才有幫助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品牌 星巴克 品牌價值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iesJazzS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