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不少專家學者診斷說台灣的企業只會降低成本,應該著力在價值提升上 ("Value up" instead of "cost down" "cost reduction")。還有台灣企業和政府只重視硬體,卻輕忽軟體,也因此無法建構或主導完整的產業。我認為這和台灣普遍對具體的事物比較能掌握,相對於抽象的概念就常失去重心,在公共系統或制度上也有類似的現象。我也認為這和台灣的教育 (從學校到社會) 有很大的關係。(像最近發生遊覽車火燒車意外,和一年多前發生的八仙塵爆事件,大部分的檢討多圍繞在技術細節,比較少從整個系統運作的角度來看問題。)
"價值"也是。價值的衡量是比較抽象的,不像成本我們可以有數字、有項目、有來源、有原因。只要試算表列一列,一目了然。而台灣人做生意或買東西喜歡 "貨比三家不吃虧"、強調 "將本求利",政府的採購還有非常高的比例是以價格決標,這些都是強調低價。買東西殺價,喜歡殺到見骨,就是說 (自認) 能夠把價格殺到貼近成本,表示不吃虧。這些都不斷加深只有低價才是成交必要條件的主客觀想法。現代的經濟學理論也說,在自由市場中完全競爭是最有效率及經濟的,廠商沒有超額利潤,消費者也不會多付出額外的金錢。這就是陷入所謂的「紅海競爭」。
差異化是除了貿易障礙及特許以外,脫離完全競爭的唯一途徑,但是差異化並不保證獲利。如果差異化是基於提升顧客某方面的價值,則這個差異化才有可能帶來價格提升,或是在價格穩定的狀況下提高市占率。所以這裡所謂的價值提升 (Value up),是企業努力要提升顧客價值的,或是企業透過行銷說服顧客他們做的是提升顧客價值。而這個 (些) 價值主張可以很具體也可以很感性的,像品質很好、很方便可以為顧客節省時間、功能很好、產品很可靠、或是讓顧客感覺有自信、讓顧客感覺有不凡的氣質,…等等。(想想精品包包、手錶的例子。)而且這些價值主張不容易被模仿,換句話說這個差異化能被維持,不容易消失,才有可能提升企業獲利。
這些價值被市場接受,目標顧客會給這個價值一個他們可接受的價格,如果定價比這個顧客心中的價格低一些,顧客會有物 (務) 超所值的感覺。如果這個價格比顧客心中的價格高很多,就會覺得貴得消費不下。企業要做的是把這個獨特的價值做出來,然後讓 (行銷、口碑、形象) 這個價值在市場的價格極大化。
放棄「將本求利」的觀念吧!能用低成本做出市場可接受的高價產品或服務是廠商的本事,也請消費者或媒體不要再用材料成本,來計算麵包或滷肉飯的價格合不合理,為什麼不去抗議 Hermes 包包賣的價格是比材料成本高幾十倍的暴利?反過來說,企業花了大把鈔票,做出的產品滯銷,要好好反省到底這個價值主張哪裡出問題?
代工廠製造業,也要好好思考如何做出差異化的顧客價值,可以從終端顧客往前推,至少是從顧客的顧客的角度來看如何提高顧客的價值。了解顧客的顧客,才能做出有意義的顧客價值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