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搖擺 (Swing) 在爵士樂甚至在流行樂是重要的元素之一。搖擺樂就如字面上的意思,讓人聽了身體就想要隨著節奏搖擺。在1920 年代開始的美國爵士搖擺樂,很多就是在舞會中的伴奏音樂。當時 1920’s 主要還是在黑人之間流行,到了 1935 年 8 月 Benny Goodman (Benjamin David Goodman, 爵士搖擺音樂家、豎笛演奏家、樂團領班 bandleader,被稱為搖擺之王 “King of Swing” ,1909-1986) 在 Palomar Ballroom (在洛杉磯,當時是著名的舞廳,可以同時容納 4,000 對男女一起跳舞。開幕時吸引超過 20,000 人到場。男士入場費 4 毛美金,女士入場費兩毛五美金,建於 1925 年毀於 1939年大火) 演奏,開啟搖擺樂在白人社交圈流行。也成為當時美國的流行音樂,1935~1946被稱為搖擺年代 「The Swing Era」。

      雖然30年代純搖擺音樂已經褪去光環,搖擺的音樂元素卻已經融入各式音樂,扮演重要角色。所以 ”搖擺” 也是我學爵士薩克斯風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。以前對搖擺音樂節奏的理解,是前半拍與後半拍的長度不一。長度大約是前半拍佔 2/3,後半拍佔 1/3。但是跟 Hank 老師學習後,他說演奏重點要把吹奏的重音放在後半拍。當節奏加快,有時所謂的前半拍 2/3 後半拍 1/3 的時間分配已無法分辨,但是把重音放在後半拍,搖擺的感覺就出來了。


      所以花了一段時間練習把重音放在後半拍。如圖所示:

Swing-2.jpg 

      示範演奏


      如果樂譜是第一行的記錄方式,通常在教學時會說明以第二行的方式演奏。但是老師強調要以第三行的方式,把重音放在後半拍的方式演奏。慢慢吹還可以小心注意,但是小節數一多,或速度加快一點,重音又回到熟悉的正拍上。到現在還在練習 Swing 的節奏與搖擺的感覺,要將 Swing 和運氣及舌頭控制完美結合於無型,還要花一些時間。

      另外一種練習是在演奏 4/4 拍的曲子時,將節拍器速度調整為演奏速度的一半,然後演奏時將第二拍和第四拍對準節拍器的拍點上。這個練習也要循序漸進,有時碰到長音或是休止符,下個小節的第一拍很可能就被拉到拍點上,常常練到精神錯亂!練習過程雖偶有挫折,卻也增添許多趣味性,當練習有所收穫時,那種喜悅只有自己能體會。也讓我更加投入、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。

我要成為海賊王!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搖擺 swing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riesJazzSax 的頭像
    AriesJazzSax

    Aries 的感性與理性

    AriesJazzS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